发布时间:2023-07-10
浏览次数:126
红外辐射光谱在灸法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艾灸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外治法,**应用于临床上多种疾病的防治,是传统中医学中的重要干预手段。对于灸法起作用的机制研究,目前学术界基本认为是温热效应、红外辐射、**及生成物作用导致。其中红外光谱由于其“隐蔽性”,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整理近些年的文献资料,对艾条燃烧时产生的红外光谱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
灸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左转》记载:“疾不可为也,在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灵枢·官能》篇有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扁鹊心书》有:“保命之法,灼灸**,**第二,附子第三”。说明当时灸法**的疾病已经相当**和成熟。艾灸具有温经散寒、**通絡、回阳固脱、补中**、升阳举陷、消瘀散结、疏风散热、防病保健、****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可以调整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尤其在**慢性病、疑难病及预防保健方面具有**优势。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艾灸疗法能发挥作用取决于温热刺激、红外辐射、**及生成物等合力影响,通过刺激穴位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免疫等方面的变化来调整机体,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红外辐射的来源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温度零度(-273℃)以上,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对于普通人而言,谈到辐射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比如“福岛核电站核泄露事件”,又比如医院的X射线,但是,辐射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否关键在于一定时间内剂量的多少和照射面积的大小,当然,和受射体的本身情况也有一定关系。少量的辐射不会危及人们的健康,数据显示,一个人每年接受的辐射剂量低于100mSv是安全的。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后者包括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其中,红外线(IR)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上看,红外光谱来源于分子振动,是由分子振动的能级跃迁引起的,为分子的振动光谱。
艾灸的红外光谱特性
不同物体在不同温度下,其红外辐射的波长和强度各不相同,如健康人和患者的红外辐射光谱差异性就很大。艾条在燃烧时会产生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红外线。经研究表明,这种辐射能谱在0.8~5μm之间,近红外线波长为0.76-1.5μm之间,远红外波长为1.5-400μm,说明艾灸红外光谱不仅具有远红外辐射,也有近红外辐射[3]。根据物理学原理,一般远红外线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较浅部位,靠传导而扩散热量。近红外线能量较强可直接渗透到人体深层组织,穿透机体深度可达100 mm以上,并通过****网传到更**的部位,被人体所吸收[4]。而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线吸收体,不断的辐射和吸收红外线,进行辐射代谢,维护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在隔物灸方面,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光谱,整个波长范围为0.8-5.6μm之间,但其波峰值大多数集中在1.5μm附近,这在光医学中属于近红外线波段。在临床上,我们常用的隔物灸一般为隔姜灸、隔附子饼灸和隔盐灸。隔物灸时隔物介质的质地、大小、厚薄、湿度等均会影响其温度的传导及光谱的传递,因而在运用不同隔物介质时,产生的红外效应也不同。不管是从效果还是光谱的角度看,并非所有的物质(尤其是药物)都能随便代替传统的隔物灸,实验表明隔黄芩灸和隔附子饼灸的红外光谱差异很大,隔黄芩灸温度过高、辐射强度过大容易烫伤皮肤,故不适用于临床[5-6]。因此,艾灸疗法能治病,但并非所有的艾条都能用于临床**,只有合适的艾条才能用于临床**。
艾灸红外辐射的现代运用
研究发现隔物灸红外辐射光谱与艾条直接温和灸红外辐射光谱有明显差异,与人体穴位的红外辐射光谱则极其相似,认为隔物灸与穴位红外共振辐射的一致可能是艾灸发挥生物物理作用的物质基础[7]。通过利用艾灸辐射光谱范围内的特定波长的光源作为刺激源替代艾灸刺激,以及为了消除烟雾给患者带来的不适,使得仿灸仪孕育而生。目前这些灸疗仪**用于**内、外、妇、儿科、皮肤、神经科等疾病,不仅疗效**(**、止痛、扩张血管等),而且清洁卫生、安全可靠、灵活便捷。在光源的选择上,主要是CO2和氦氖激光。人体穴位及传统隔物灸红外辐射的峰值波长在10μm左右,而CO2激光的波长就是10.6μm[8]。而激光具有能量集中、发射能力强的优点。这样的话,患者和亚健康人群可以通过更多的途径防治疾病,其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总结
目前国内对艾灸的红外光谱特性及其效应的生物物理学机制的研究还很少,本文简单的从艾灸的红外光谱特性及应用方面对近些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今后我们灸法研究的重点会集中于从红外物理角度来分析艾灸起效的影响因素,使其更充分得发挥作用,以期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红外光灸疗**机是灸疗、红外光和砭石灸、热疗、音乐疗法于一体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康复理疗设备。红外光选取波长范围580nm~1100nm的近红外光,与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主要红外线相近,促进炎症吸收和消散,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有利于炎症的修复。
参考文献
吴焕淦,马晓芃,刘慧荣,等.灸法研究的战略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03):355-360.
张承舜,吕鹏,唐勇,等.艾灸光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03):1-4.
王晓梅,穆敬平,丁光宏,等.艾灸效应的红外物理特性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04):63-66.
洪文学,蔡建红,景军.艾灸的热辐射光谱特性研究[J].应用光学,2004,25(4).
魏建子,沈雪勇,丁光宏,等.隔附子饼灸红外辐射光谱及时间曲线[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8(04):247-251.
Xueyong Shen,Guanghong Ding,Jianzi Wei,et al.An infrared radiation study of the bi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moxibustion.[J].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2006,14(3):213-219.
邓海平,沈雪勇,丁光宏.艾灸与经络穴位红外辐射特性[J].中国针灸,2004(02):33-35.
张彬彬.CO_2激光灸与传统艾灸间作用机制的关系[J].世界**医学信息文摘,2017,17(A1):151-152.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